相信很多人对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带来的短时间内大堵车现象还有深刻的印象。日前,交通部公布了春节期间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包括具体时间以及不落杆不发卡直接通行等政策,相比于“十一”期间的规定不仅更加细化,而且更有预见性。此次微调,既体现了有关部门的预见性,又反映了预案对于确保交通顺畅的重要性。这一做法尤其值得一向以高水平服务来要求自己的民航各单位学习。
将于1月26日开始的春运,对于民航系统而言,无疑是一场开年“大考”。面对日益增长的安全保障压力、不断增长的旅客服务需求,如何顺利通过这场“大考”,是业内部门在春运之前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春运期间,民航多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各单位只有提前考察是否充分认识到了可能遇到的困难,才能制定出完善的应急反应机制。如在热门航线上,航空公司是否备足了充分的运力,以满足旅客需求;在遭遇大雾、大雪等特殊天气时,机场方面能否及时做好应急服务工作,避免旅客长时间滞留机场;在航班量激增的情况下,空管部门是否准备了足够的保障预案,安排了值班人员,确保航班指挥万无一失。
在对春运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困难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民航各单位就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的措施,细化服务流程,增加可操作性。目前,很多民航单位已经制订了应急反应预案。但是,为何还是频频在突发事件或者较大考验面前难以有令旅客满意的表现呢?原因在于,部分应急预案没有可操作性,只是大而化之地进行了规定。比如“遭遇大面积航班延误时,要有畅通的信息通报流程”这一规定,在很多航空公司应急预案中都有,但是一旦真正遭遇航班大面积延误,依然会存在消息层层上报缓慢的现象,甚至连是否提供给旅客航班延误餐都无法及时作出决定。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旅客回家心切的春运期间,无疑会造成更恶劣的影响。因此,各单位在制订服务预案时要注重细化规定,责任落实到人,使一线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真正依据流程工作,不至于出现到处找不到人,推卸责任等情况发生。
此外,即使制定了完善的应急反应预案,在春运开始前,各单位也要注重对预案的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春运期间,航班量大增,旅客数量相对集中。这些现实都需要各部门工作人员将相关预案烂熟于胸、“手到擒来”。对于候机楼内的“服务大使”而言,面对旅客的问询要提供及时准确的回答,并给予帮助;对于客舱内的乘务员而言,面对春运期间经常出现的满员情况,要有快速安全提供服务的能力,并具备及时调节各种矛盾的艺术能力;对于空管人员而言,面对增长的航班量和多变的天气要有有条不紊确保指挥安全的能力,并尽量提供优质服务。
总之,民航各单位不仅要在充分认识春运保障难题的基础上完善应急反应预案,更要将预案落实到人,落实到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